六月的上海飄起了小雨。此時,東海大橋的海上風電34臺風機并網在低調中完成。
這項在中國具有標志性的工程就如同當初光伏界的敦煌項目一樣,引起了眾多的關注,因為它的電價,它的運行,它的模式將直接引領中國海上風電的風向。
“2010年是中國海上風電的元年。”這句話金風說過,華銳說過,連跨國公司維斯塔斯也這么認為。
根據各省上報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初步統計,在未考慮電力市場消納的情況下,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500萬千瓦,2020年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這一數字相當于目前全國風電裝機總量。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福建5省的海上風電規劃已然出爐,裝機規模為1010萬千瓦。
然而,一片繁榮的背后,上網電價卻遲遲沒有統一標準,沒有定價,業主方何談盈利與否?為世博而生的東海大橋項目到底能給中國的海上風電多少啟迪?這場大發展背后給了誰機會?似乎答案都集中在了風機制造商上。
開發商:陷入盈利困境
在特許權招標未下定論的今天,東海大橋風電項目稅后為0.978元/度的上網電價是海上風電唯一的參考。
自從上個月招標公告發布后,目前已有龍源電力、中廣核、中電投、中國風電、大唐、國電電力(600795,股吧)、神華國華等投資集團購買了招標文件,預計將有至少十余家企業參加投標。投標書遞交截止日期為2010年9月10日,9月底定標。
而這一段時間也是業主方最為難熬的日子,期待著一炮打響,又擔心業界盛傳的低于0.978元/度的價格成為現實,從而出現像當初光伏一樣的英利鬧劇。
0.978元/度,這個價格能否盈利?對此,《能源》雜志記者采訪了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他說,由于東海大橋才剛剛運營,一切還都是未知,成本只能是估算,“估計是陸上風電的兩倍”,“而這個0.978元/度也不是風向標,它只是為趕上世博供應清潔電源而設置的招投標價,而施工方案未必是經濟的。”
施鵬飛直言,開發不能一味求快、風機也不能一味求大。迄今我國真正并網的海上風電場僅有上海東海大橋一處,近期才全部安裝完成,實際運營不過一年,尚未經歷過惡劣氣候的考驗,還遠不成熟,并且國際上考核風電場的重要指標是20年效益。
如此大規模的海上風電規劃,致使幾乎所有的風電開發商都投入其中,而且多帶有國有資本的痕跡,發電公司、甚至石油公司、海洋運輸公司都紛紛介入。而對于上網電價,是由《上網電價法》的方式固定下來,還是要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都是未知。
而似乎政府相關部門并不想再給予更多的補貼。6月7日,在上海開幕的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表示,招標中電價將成為主要參考因素。“我們希望通過招標推進開發成本降低,在政府補貼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有意壓低上網電價?不得而知。但這些風吹草動也足以讓業主方緊張。一輪跑馬圈海過后,真正的拉鋸戰才算正式開幕。但企業畢竟是企業,若不盈利,在這場熱鬧的大開發中只能是個輸家。那么,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制造商:賺得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