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風電設備產業已飽受產能過剩的爭議,但國內眾多企業仍舊擺開了擴充產能的陣勢。
記者獲悉,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在建設新的生產基地,今年產能將達1000臺。華儀電氣(600290)(600290)旗下華儀風能的產能已經擴展到300-400臺。
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副總湯文兵則告訴記者,“海裝在內蒙、江蘇、新疆的總裝廠已經快建設完畢,產能將達到120萬千瓦。”
“企業應該多研究政策法規,才能保證風電設備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
競爭代價必不可少
《21世紀》:去年以來,風電產業就一直被質疑過剩,但風電裝機容量仍然增加得很快,有專家預計,到今年年底裝機容量有可能突破4000萬千瓦。您怎么看這種過剩的說法?
孟憲淦:我們說的過剩是指整機的裝配廠。我個人覺得,不必過分擔心企業過分的擴充產能。實際上那么多企業和資金,怎么控制?
這種發展沒有辦法按我們的設想方式走,有些代價是必須要付出的。市場的競爭和優勝劣汰是必需的,這樣才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風機制造企業。國際上來看,幾個大型的企業也是市場競爭的勝利者。
目前,產業發展的趨勢是好的,已經向著自主創新、科技進步上前進。但是,企業也要研究市場的容量有多大,不能盲目發展,這是核心問題。
《21世紀》:一些企業也認為,政府的規劃略顯保守和滯后,所以要適當地擴大自己的產能,以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孟憲淦:發展新能源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國家有一個總體的目標。因為新能源產業要有國家的財政支撐,無論是給補貼還是上網電價,總是由社會、政府來負擔的。
雖然市場經濟下,政府不會對企業的限制過多。但企業必須研究政府的規劃,來估算自己的規模。如果實現平價上網,那大家可以公平競爭、自由發展,但是現在不是。
目前,風力發電的市場主要還是在國內,所以要按照政府的規劃做,否則就可能碰到麻煩。
出口要先練內功
《21世紀》:您講到風力發電的市場主要是在國內,但是很多企業已經在向國際市場上發展了,都在積極地出口產品或者是制定出口的計劃。
孟憲淦:目前,出口風機的數量還很小。2009年只出口了20臺風機,28.75兆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