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即將到來的海上風電建設大潮,中國最大的兩家風電機組生產商開始競相發力。
昨天下午,201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期間,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幾乎同時進行了一場產品發布會。
華銳風電發布的是中國首臺自主研發的5兆瓦風電機組;金風科技發布的則是2.5兆瓦直驅永磁發電機組。
不久前,中國首輪海上10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招標結果公布。華銳風電獲得了總共60萬千瓦的項目。此次招標一共有4個項目,其中華銳風電將提供濱海和射陽項目的風機,金風科技和上海電氣將分別負責制造大豐和東臺2個各20萬千瓦項目的風機。
在2008年以前,金風科技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遠高于華銳風電,穩居國內企業之首。但是從2008年開始,華銳風電的新增裝機容量首次超過金風科技。2009年,華銳風電的新增裝機容量為3510兆瓦,穩居國內第一。
華銳風電副總裁陶剛昨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其自主研發的5兆瓦風電機組,在全球也是最大的風電機組之一,在陸地和海上都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此外華銳6兆瓦風電機組的研發工作也進展順利,將于明年上半年下線。
按照此趨勢,華銳風電大有遙遙領先之勢。但是根據瑞銀兩個月前發布的一篇全球風電市場研究報告,其預計從2011年開始的未來3年時間里,金風科技的市場份額將超過華銳風電。瑞銀表示,做出這一未來市場份額判斷的理由是訂單數據。
對此陶剛表示:“我覺得那只是一家之說,我看不出來我們的位置發生任何動搖。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結果也印證了這點。”
盡管陶剛對于華銳未來信心十足,但是目前金風科技的融資速度要快于華銳風電。陶剛稱,上市會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融資平臺。目前,華銳風電的上市計劃已提上日程。
過去4年,中國本土企業一直在從外資公司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在國內有關部委出臺風電設備制造和海上風電場開發的準入標準草案后,讓中國本土大企業進一步擠壓了外資公司和中小型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
瑞銀預計,中國大型企業低制造成本方面有很強優勢。即便國際擴張推動成本基礎上移,中國公司較西方競爭對手維持15%~20%的成本優勢仍是有可能的。瑞銀認為,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將是贏家。
10月12日,全球風能理事會在北京發布的《全球風能展望2010》稱,至2020年,中國國內的風電裝機容量有望達到目前的10倍,至2.5億千瓦。這明顯高于國家能源局此前做出的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到2020年很可能超過1.5億千瓦的預測,如果達到2.5億千瓦,市場空間有望大幅提高。
陶剛認為,隨著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國內首輪海上10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全面啟動,風電機組的大型化已成為必然趨勢。
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國內主要風電生產企業已經開始將目標定位為大型化風電機組的生產研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