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虧損也要搶得海上風電場資源,非水電新能源電源建設投入落后的中電投正在以這種姿態奮起直追。但早有“內定”的海上風電場利益集團關系是否會因此被重構?首輪海上招投標是否徹底淪為一場作秀?
風電競爭日趨激烈,連本有希望取得利潤回報的海上風電,如今也已走上低價競爭的末路。對于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超預期的低投標價格,業內人士皆大發感慨——必虧無疑!
國有大型發電企業的低價搶灘有其內在驅動力:國家發改委曾對新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占比做出強制規定,該比例的存在意味著,將來想申請更多的火電裝機,就必須先提高新能源裝機規模,而新能源裝機的虧損可以通過火電裝機盈利來彌補。
但是,大型發電企業的“圈海”早已完成,此前各地區在海上風電招商引資過程中都簽有三方戰略協議,早有“內定”的海上風電場利益集團關系是否會因此被重構?此輪海上風電招投標是在開場作秀么?
虧本搶灘
9月10日,我國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在北京開標。參與競標的企業以國企為主,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五大發電央企及下屬的新能源子公司均參與其中。
本刊記者得到的一份投標情況明細表顯示,在此次的海上風電投標的4個項目中,除射陽外,其他3個地區都是中電投報出最低價。中電投報出的最低0.6101元/千瓦時的價格已接近陸地風電標桿上網電價。而由于底座要求更加堅固,需鋪設海底電纜,以及維護工作需要專業船只和設備,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一般是陸地風電的2-3倍。
很顯然,中電投在舍我其誰地延續其低價搶灘策略。
在此前剛剛結束的總計280兆瓦第二批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中,中電投以0.7288元/千瓦時的最低價成為青海共和30兆瓦項目的最終中標者。而在13個招標的光伏電站項目中,中電投共中標7個項目,成為最大贏家。
價低者得志,緊隨其后的海上風電的投標價格自然異常走低。
而國有大型發電企業對低價競爭有著更高的喜好和容忍度。在此次4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分別投標中,前五位低報價者除中電投外,還包括大唐國際、大唐新能源、大唐聯合體、中廣核風力、國電電力(3.51,0.04,1.15%)、國電龍源電力、魯能集團、河北建投新天綠色能源,以及中電投聯合體,均有雄厚的國資背景。其中報價最高的龍源電力在濱海項目上的報價也不過0.7016元/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