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國際市場,對企業的要求會更高,所以我們要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同時還有文化的差異和法律差異,以及對企業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這是我們風機制造企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中國市場是成功的關鍵
問:GE和西門子在電氣裝備業是一對姊妹花,但這兩家企業在中國風電市場的表現不如在美國、歐洲市場那么好,下一步GE在中國風電市場有什么想法?
劉宏(GE能源集團中國區可再生能源產品經理):GE在2002年進入了中國風電市場,我們很榮幸隨中國市場一起成長。我同意剛才幾位老總的意見,要想成為全球領先的風機供應商,就必須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上取得相應的地位。在中國,除了保持質量和可靠性的傳統優勢以外,還要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我們才有更大的競爭力。除了傳統風機銷售,我們也有一些其他舉措。比如說我們在9月底宣布跟哈爾濱哈動力(01133.HK)一塊進入風電行業,同時做大陸上風機和海上風機業務。我們非常想認認真真地做一些事情。
問:目前,世界風電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歐洲、美洲,那么華銳風電在未來市場方面有著怎樣的部署?同時,對于海外的海上風電市場開發你們有什么想法?
韓俊良:華銳首先必須要在中國市場成功,然后才可能在全球成功。當然,如果不在美洲和歐洲成功,華銳也稱不上是一個全球性企業,這是華銳的戰略目標。關于戰略目標問題,華銳未來的國際化份額不但要達到30%,還要向50%的目標邁進。
未來歐洲的海上風電肯定有一個爆炸式發展,歐洲,包括英國、北歐、法國都在大規模積極開發海上風電。對于歐洲海上風電,我們充滿信心。為保障未來對歐洲客戶的服務,華銳必須發展大型機組的商業化運行。我相信在今后五年華銳會實現一個高速增長。
問: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這對國內國際企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你們在這個市場有怎樣的布局?有什么經驗和大家分享?
葉凱森(JensOlsen,德國恩德能源中國CEO):中國市場對恩德能源來說非常重要。加入中國市場可以增強恩德在全球的競爭能力,因為中國是最困難的市場,也是最注重創新的市場。
我們非常自豪恩德在中國創造了很多第一。恩德公司自1995年在中國開展業務,到目前為止已經在中國安裝了350多臺風機。這些風機中包括由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DEG)融資建成的青島華威風場,這是當時中國國內的第一家風場,全部采用兆瓦級風機。2006年底,恩德在銀川成立了恩德銀川風電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1.5兆瓦風機機艙的組裝。此外,恩德還在2007年1月在東營市成立葉片制造廠,專門生產1.5兆瓦風機的葉片。恩德在中國還建立了研發中心。
中國市場的部署,能夠增強恩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如果不能在中國獲得成功,恩德能源就無法在全球獲得成功。
沃夫岡·扎森(WolfgangJussen,瑞能中國公司CEO):風能這個行業在歐洲發展得很好,特別是在丹麥、德國,有政府方案刺激這個行業發展。2006年瑞能進入中國,甚至把自己工程師派過來提高產品質量。但我們有點遺憾,2008年年底的時候,瑞能還占有30%的市場份額,現在卻只有15%,而這個市場在不斷擴大,因此我們需要確定商業目標,以便更好參與競爭。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感到失望。瑞能會找到先進的技術跟中國分享,希望在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上能有所作為,希望在中國市場上能獲得一席之地。我非常樂觀地認為,我們把成熟的中國市場主體和西方的投資結合起來,就可以繼續在中國開發更多優質的可再生能源,甚至到國外進行可再生能源投資和開發。電網會進一步發展,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汽三大企業是瑞能在中國的合作伙伴,他們會跟我們分享中國的行業標準,我們也會從中受益。
拉里·艾伯茨(LarryAlberts,蘇司蘭能源天津有限公司CEO):在過去五年當中,中國風能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風能最大的市場。過去五六年,我們主要是在提高建設能力,如今這種建設能力已經達到一個峰值。
從全球來看,風電成本呈現出下降趨勢。怎樣把我們的最新技術甚至是核心技術轉讓到中國是我們目前要解決的問題。但現在中國整體的市場還不令人滿意,主要是市場準入問題,這是我們要跨越的障礙。
合作將是主流
問:作為國內最大的風電零部件制造企業,在產業鏈方面你們對整機企業有什么要求?
張定金(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的風電這幾年從快速發展到穩定發展,應該算是已經走向成熟。我非常贊同韓俊良和武鋼的觀點,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在2020年突破3億千瓦完全有可能。五年前沒有人認為風電會這么快發展,但以后,只要技術允許,我認為3億千瓦還是保守數字。
零部件商和整機商配合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作為零部件商,我們跟國內大企業配合還是非常好的,因為主機商是在引領著我們往前走。他們有很多新要求,零部件商一定要滿足這些要求,才能讓這個行業健康發展下去。大家誰也不要抱怨,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讓這個行業健康發展。
問:金風科技剛剛在香港成功上市,投資者和金融業對我們風電產業怎么看?
武鋼:這次金風科技在香港上市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募集資金近82億港幣。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我們覺得并不是完全在于企業做得多好,而是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良好的前景,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對風電產業非常有信心。投資者所擔心的就是政策的延續性、電網并網以及產品的質量問題。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風力發電是一個長跑項目,投資收益要在未來的20~25年的時間里才能得到兌現。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產品質量就非常重要,我們是通過技術創新、質量進步來確保投資者利益的。
從目前電價來看,應該說投資商的投資收益還比較好,基本上達到15%~18%,有的會更高一些,這樣好的投資收益前提是控制投資風險。這個任務就落在我們制造業身上,一個風電項目最大的投資風險就是產品質量,我們肩上的擔子非常重。
問:上海電氣怎么看待海上風電技術的開發,它的難度在什么地方,上海電氣有什么應對措施來迎接這個很難完成的任務?
祁新平:上海電氣是一個傳統火電設備制造企業,跟在座風電的龍頭企業比,我們起步有點晚,但是我們正把自主研發、核心的設計技術以及對風機主要供應鏈的打造作為上海電氣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海上風電將是上海電氣下一個階段要重點突破的,而且要逐步擴大市場份額。我們在推進國際合作,加深自身火電方面的積累,在今后幾年中,我們在海上風電這塊會走得更快一些。
問:對于跨國公司來說,有這樣一個發展問題——在中國更加關注于制造,為什么你們會做出戰略或者市場規劃方面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