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禮:五年前我們只不過是在中國土地上種下了一粒種子?,F在我們要把研發變成現實,同時還要銷售產品,我們知道中國市場中客戶的需求,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成功。
問:對于今后兩年的全球風電市場有什么看法?
拉里·艾伯茨:在亞洲地區和中國都有一些主要的推動因素,我們當然覺得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有很大潛力。在亞洲我們確實還有很多機會,亞洲的保護主義色彩不那么濃厚,而在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有很多保護主義的做法。從我個人角度看,關于貿易逆差的談論對中國企業很不利,要克服這些困難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要考慮市場準入的問題。市場準入也是歐洲、美國和其他地方都存在的問題。希望中國能夠有透明的市場準入機制。
中國技術離世界有多遠
問:現在裝備制造國際化特征越來越明顯了,零部件也不例外,你怎么看待零部件的國際市場競爭?
張定金:國際化其實是所有企業都會面對的問題。作為零部件商,我們一直在走這條路,我們會隨著國內整機商一起走出去,這個過程我們正在走。另外,我們正在把現在的產品跟國外整機商進行配套,包括3兆瓦產品。我覺得中國的零部件制造業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我相信中國企業會做得更好。
問:2004年瑞能做了第一臺5兆瓦風機,由此拉開了制造大型風機的序幕?,F在大部分企業都在跟進。大型化到底是一種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的趨勢,還是一場技術秀?
沃夫岡·扎森:瑞能確實安裝了在深海上需要的特別大型的風機,這種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且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有新技術突破才能做大型風機,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項目。
我們的設備主要是要適應北海復雜的海上情況,這樣龐大的風機才能夠克服海上嚴酷的環境,6兆瓦的風機確實是有用,目前訂單已經很滿了。
希望今后十年我們的技術會更加成熟。到2015年,歐盟就可以建立一個非常獨立的歐洲能源環境,需要我們進行不斷地創新投入。瑞能工程師正在致力于這些工作。這并不是作秀,這是一個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技術創新?,F在亞洲海上風能開發剛剛開始,因此現在把這樣的風機帶到中國恰逢其時。
問:三一集團是一個提倡創新生存的企業,你對我們后來的風機制造商和零部件商有什么忠告?
吳佳梁:作為后來者要追趕上前面的企業,最核心的價值理念是要創新,因為風力發電行業是一個門檻比較高的行業。
三一集團經過20年的發展,實力比較雄厚,有足夠資金做這個事情。我們整機生產投入已經超過20億元,這些錢可以建造一個能生產30萬輛汽車的工廠,一般企業不可能有能力做這個投資,如果不能越過這個門檻就會被淘汰。
中國的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技術到底離世界有多遠?我覺得已經不太遠了,甚至有的已經齊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