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和電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業之一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在風電領域又有新動作。
日前,該集團在內蒙古投資的東方電氣呼倫貝爾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呼倫貝爾經濟開發區開工奠基。據悉,東方電氣呼倫貝爾新能源項目包括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配件組裝項目。項目總投資3億元,組裝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配件400臺(套),項目計劃2011年年末投產,達產后年可新增工業產值32億元。
不過,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全國只要稍微有點風電資源的地方基本上都被瓜分完畢,大多數都是被國有電力企業給圈走了,民營企業也有一些,但比例很小。因為無論是風電設備制造還是風場建設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國有電力企業憑借良好的政府背景而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形成良性循環。但民營企業由于自身在資金和技術上的不足,他們未來面對競爭壓力將非常巨大,很多民營企業目前處境已非常尷尬。
風機市場競爭慘烈
據10月13日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顯示,2009年全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380萬千瓦,全球排名第一,累積裝機容量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全球每3臺新安裝的風電機組,就有一臺在中國。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期,以每年1000萬千瓦以上的新增裝機速度計算,我國風電裝機將達到9000萬-1億千瓦,到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也將達到1.5億千瓦。據業內權威人士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將遠超過目前初步規劃的1.5億千瓦,達到2億-3億千瓦。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風電市場空間非常廣闊,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有一大批民營風電設備企業被擠出這個領域。從2008年以來,風電整機千瓦招標價基本以每年1000元的速度下降,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3%-4%,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那些無市場、無技術、無資本優勢的三無風機企業,被整合的命運將不可避免。同時,按照國際行業規律,一臺風電機成本完成回收最快也要4到7年,在國內估計要在10年以上,所以很多企業會出現成本還沒有收回前就已經不存在了的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在未來的2到3年時間內,國內現有的80多家風電設備企業,頂多可以存活15家,其中絕大部分民營企業不是被兼并就被淘汰。目前無論是機型還是價格的競爭都已經白熱化。尤其是最近這半年,已呈現瘋狂態勢。本來利潤已經非常薄,很多民營企業已經不賺錢了,盡量少虧錢才能維持生存。
目前,國內五大國有電力集團基本上都在風電領域有投入,以前沒有參與進來的國有企業,現在也都開始涉足。如此一來,民營風電企業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小企業離高門檻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