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整合趨勢明顯
“現在,風電行業的整合已經非常明顯了。”李勝茂說。
由于風電等新能源行業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行業發展前景看好,很多之前和該行業沒有直接業務聯系的企業紛紛進入這個領域。
據了解,國內風電企業現在大概有80多家,其中上市的就有12家。“隨著進入者越來越多,風電行業平均利潤率下降是必然現象。”李勝茂舉例,1.5兆瓦的風機的價格一再降低,基本上每年每千瓦降低1000元。目前風電設備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15%左右。
不過,李勝茂強調,金風科技等優勢企業的利潤率卻相對比較穩定,通常保持在16%到20%。這說明,在行業平均利潤率比較低的情況下,優勢企業由于研發能力跟上了,所受影響不是很大。然而,對于一些新進入的企業而言,影響則是致命的,剛進入不久就要選擇退出。
與此同時,風電行業正逐漸體會到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化。
“新上馬的企業特別是風電整機生產企業的審批,如今已變得困難。2.5兆瓦以下的風機已經不太受產業政策的扶持,在信貸時可能還要面臨約束。”一位風電行業的知情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在上述人士看來,當前國家力推風機大型化的趨勢比較明顯。風電軸承,控制器等需要大量進口的風電關鍵零部件,也是國家扶持的重點。
事實上,為防止產能過剩,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曾明確提出,原則上不再核準或備案建設新的整機制造廠;重點支持自主研發2.5兆瓦及以上風電整機和軸承、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及產業化示范,完善質量控制體系。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曾表示,如果行業產能過剩,企業沒有技術、市場、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趁早退出是好事。而按照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的設想,未來風電市場有三五家企業就夠了。
李勝茂認為,要想在新能源領域做久做強,企業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真正在產業鏈上找到契合點。比如,以前做風電零部件的,可以先把零部件做強,然后擴張到整機領域;或者通過參股方式,和行業里的小企業合作,從而做大做強;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也可以直接引進技術、進入關鍵零部件或整機制造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