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于實施主體國家電網,如何將國家的風電發展規劃和各級地方的風電發展規劃與自身的規劃統一并接入和消納,一直是個難題。
去年5月份,針對國家提出發展七大風電基地,國家電網匯集主要風電大省份吉林、內蒙古、河北和江蘇四省區發改委官員、發電企業和風電設備廠商,討論形成了七大風電基地送出規劃、消納能力和消納市場的分析及研究。
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當時甚至表示,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風電發展規劃隨著風電的快速發展也在逐級膨脹,以至于電網都摸不清風電場的位置。
隨后,國網和能源局對各地情況進行了摸底,并結合各地特點提出了風電接入和消納的具體方案。國家電網的輸電方案為蒙西風電在蒙西及三華(華北電網、華中電網和華東電網)消納,蒙東風電在東北電網及華東電網消納,哈密風電在西北電網和華中、華北電網消納,酒泉風電在西北電網和華中電網消納,河北風電在三華電網消納,吉林和江蘇則在區域內電網消納。
方案中,對于風力資源較為豐富的西北地區主要以外送為主,而江蘇、河北等華北地區則主要就近和自行消納。
山東也屬于東部地區,不出意外也將以省內和就近區域消納為主。但記者從公開的數據資料中看到,與山東雄心壯志的規劃不同,山東地區的電力系統條件對建設提出了較多障礙。
數據顯示,山東、江蘇、甘肅等地的風電最高同時率均達到了90%以上,而國家電網的最高同時率為43.63%。
“風電最高同時率就是風電最大電力占風電并網容量的比例,數值越高,表示風電分布和所在區域越集中,數值太高的話,就會對當地電力系統提出的很高的接入要求。”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麗萍對本報記者表示,“同時率較高的風電一般發電比較集中,一旦發生供電間歇的情況,等待風電出力的當地的電力體統就可能出現癱瘓或斷電的危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柏強也表示出了謹慎和擔憂。他認為,作為新興能源,發展風電是能源發展的趨勢和需要,但在建設基地的同時要考慮到該省份的風力資源特點和當地并網的條件和電力系統反調峰的能力。
“特別是參與調峰的能力,如果反調峰情況嚴重,將會對當地的電力系統造成沖擊。”林柏強表示。
根據最新的數據,2010年全年國家電網的風電運行反調峰比例為43%,而華北地區高達59%,此外東北和西北也分別達到53%、48%。
“從我們掌握的數據看,華北和東北電網的風電運行反調峰情況最為突出,而這個比例越高,就越容易造成棄風的現象,所以對于新建的風電基地需要結合當地的特點制定輸電和并網計劃。”蔣麗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