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確定位中把握機遇
《意見》摘要: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要求,是增強我省在全局發展中地位作用的重大戰略機遇,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是挖掘潛力、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重大任務。山東作為沿海經濟大省,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負著重大責任。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有利于進一步充分發揮山東經濟大省、海洋大省的優勢,加速山東半島發展,優化區域發展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山東半島處于多個經濟圈中,無論是環渤海經濟圈、黃海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都與山東半島有直接關系。優越的海洋區位、資源、科教等綜合優勢,使山東半島發展藍色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楊開忠教授提出,要站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站在全球經濟的大格局,站在東亞和東北亞的大格局中理解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依此思量,擁有內外海、腹地廣闊的山東半島,成為東北亞藍色經濟高地,成為中國海洋生態文明的示范區,應是題中之義。
面向海洋、開發海洋,是山東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機遇所在。山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視員孫建生指出,加快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使之能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參與東北亞經濟圈的合作與競爭,在與環渤海、長三角等區域的協作中凸顯新價值,不光意味著山東半島的空間拓展與層次提升,而且將由此帶動“山東板塊”加速崛起。這是山東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當前,新一輪藍色經濟浪潮興起。從北向南,沿海各省,均著力搶占海洋經濟發展制高點,謀求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大戰略位置,以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贏得大發展的空間和活力。越來越多的事實告訴我們,山東能否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關鍵就看能否在全國經濟區域發展大格局中,找準自己的戰略定位。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管理出版社總編輯沈志漁說: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從主要著眼于本省“行政區自我崛起”的框框里跳出來,走以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路子,要把山東的發展融入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由此確定自己的地位。他指出,半島區域里涉及到諸多行業,擁有不同資源優勢的城市和地區。因此,必須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以市場為導向,充分整合區域內的各種經濟資源,實現各城市之間分工協作。
一個市一個縣,和企業一樣,不可能什么都自己發展,關鍵是能不能在經濟區域中成為有價值的一環。威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林強介紹,威海毗鄰日韓,因此,加強與東北亞地區特別是日韓地區的產業分工協作,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是重中之重。 根據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特點,濱州市委副書記、 市長張光峰提出,要著力形成既符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整體布局、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濱州藍色經濟,努力將濱州建設成為濟南城市群經濟圈的出海口和對外開放的門戶。
目前我省已形成加快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基本思路,提出以沿海七市為前沿,以全省資源要素為依托,以海帶陸、以陸促海,內外聯動,努力建設我國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優勢產業聚集區、海濱國際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形成連接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溝通黃河流域廣大腹地,面向東北亞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增長極。專家認為,此舉準確把握了山東在國內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中的定位:對內,可以強化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對外,加強國內區域合作和擴大對外開放;向北,對接天津濱海新區,參與環渤海開發,加強同東北亞經濟區的合作;向南,依托港口、鐵路和節點城市,積極參與長三角、淮海經濟區經濟合作;向東,加強與日韓合作,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帶動對外開放進一步由沿海向內地縱深推進;向西,加強與豫冀晉陜等的省際協作,延伸發展腹地,為山東省長遠可持續發展儲備戰略資源,使山東區域經濟不斷實現新的騰飛。
記者旁白:機遇千載難逢。定位必須準確。依據各自的優勢和特色,整合區域資源,找準自身定位,是經濟區發展必須把握好的主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的提出,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既立足于山東發展實際,又放眼全國發展大局,定位科學,切實可行,付諸實施后,必將使山東半島的區位優勢和各種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區域競爭優勢和產業融合優勢。
開辟海陸統籌新途徑
《意見》摘要: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必須以海洋產業為重點,堅持海陸統籌,把海洋和陸地作為一個整體來謀劃,把海洋產業與臨海產業、 涉海產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推進,統籌海域、海岸帶、內陸腹地開發建設,實行海陸產業統籌規劃、資源要素統籌配置、基礎設施統籌建設、生態環境統籌整治,通過海洋經濟的大發展,帶動內陸腹地的大開發、大開放。
從最初的漁業體制改革釋放增長潛能,到建設“海上山東”,再到“發展海洋經濟”,30年間,山東半島3000多公里海岸沿線始終是山東區域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帶。但是,如果用海洋資源的科學利用、海洋產業的立體發展、海洋環境的全面保護等定量指標度量,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現狀與海洋經濟大省地位和海洋經濟強省目標尚存明顯差距。
“補齊差距的根本途徑是海陸統籌發展。”國家海洋局信息中心海洋經濟部主任王曉惠認為,海陸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貫通,是一個有機整體。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要把握海陸經濟的內在聯系,打破海陸分割的二元結構,推進海陸經濟一體化發展。
在如何推進海陸聯動,統籌發展問題上,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研究員提醒,既要防止將海洋視作陸地的延伸思維,也要杜絕將海洋“化”進陸地的簡單認識,要在海陸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帶動、城市發展三位一體中謀劃統籌和聯動。他提出,以陸上山東、海上山東、海外山東三種發展機制,貫穿海洋經濟、涉海經濟、沿海經濟與海外經濟發展領域,形成既獨立運作,又相互牽動的體制機制,構筑混合動力支撐體系,促進全省經濟健康發展。
山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孔令棟認為,在目前發展階段下,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城市化進程是推進海陸聯動的主導力量。據他了解,目前半島城市化水平為 60% 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概是2.45:1,城市化水平較高的情況下二元差距尚不太大,城鄉之間已初步形成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積蓄了通過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力量,如果此時將統籌發展的落力點放在推進城市化發展上,藍色經濟區建設將獲得新的巨大的動力支撐。
統籌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山東半島城市群、魯南經濟帶、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實現全方位對接;統籌核心區、關聯區的海陸產業布局和產業連接……在陸海聯動發展,統一規劃布局上,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侯英民告訴記者,海陸統籌布局的辦法很多,歸結起來可從四個方面推進:一是海陸產業統籌發展,即把適宜臨海發展的產業向沿海布局,如我省規劃建設的日照精品鋼基地,同時,把海洋產業鏈條向內陸腹地延伸。二是海陸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即統一規劃建設港口、鐵路、 公路、航空設施,建設內外通達的海陸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比如,打通沿黃流域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新干線,形成比隴海線更便捷、更通暢的中西部出海大通道,對于優化全國區域經濟布局具有重大意義。三是海陸環境統籌治理。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地,保護海洋環境必須從陸地抓起。要按照海洋環境容量確定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同時,加強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維護海洋生態平衡。 四是海陸生產要素統籌配置,將物流、人流、資金流等資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海陸雙向合理配置。
記者旁白:在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思路上,開辟海陸統籌發展新途徑已成共識。 在3000多公里海岸線上統籌重大生產力布局,不斷隆起、延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必將進一步優化我省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山東半島加速崛起。同時,內陸地區也應借力海洋、走向海洋,融入藍色經濟區,在海陸互補、互動中實現“雙贏”,壯大全省的綜合實力。
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