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借鑒陸上風電經驗,實行產業鏈的垂直一體化
有人把風電的發展規劃為3步曲,即陸上風電技術(當前技術)一近海風電技術(正研發技術)一海上風電技術(未來發展方向)。對此規劃筆者完全認同,風電的發展本身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既然我國在陸上風電有了成功的經驗,我們沒有理由不充分利用這些現有資源來發展海上風電。筆者認為海上風電的發展也可以借鑒陸上風電,但可以有一些創新和不同。海上風電規模化、快速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降低成本,達到此目的,可以通過資源的整合來完成。大的整機企業通過收購主要零部件企業實行自給自足,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可以增強企業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與此同時風電開發商和制造企業的強強聯合也是一種有效手段。
4、加快風電配套設施的建設。測風塔是用來采集風電場微氣象環境內的風、溫度、濕度、氣壓等氣象信息,然后根據測量的數據選擇適合安裝的機型。據目前國內風電建設項目審批要求,擬選風電場測風時間必須滿一年,因此測風工作必須有一年的提前量。我國應該重視測風塔的建設,為風場的建設提供準確的觀測數據,這樣會提高風場運行效率,也會減少風機的故障率。
5、重視在風機維護和維修方面的投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風電技術人才,以延長風機使用壽命,縮短風機維修時間。
五、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趨勢
1、在十二五規劃的五年中,筆者認為前三年是一個震蕩期,在這段時間里,我國的風機制造水平將迎來一個考驗期,因為風機一般運行3~5后最易出現故障。我國的風電從08年開始經歷了大規模的量產,這批風機的質量如何將會在十二五的前三年中迎來巨大的考驗。如我國的風機能順利通過這個考驗期,將會更大的刺激我國海上風電的蓬勃發展。
2、風機大型化,核心部件國產化。目前我國個別企業在風機制造方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在核心部件的研究開發方面與國外尚存差距。國家應該出臺一些政策,鼓勵研發,加大研發投入,讓中國風電不論在裝機容量還是在技術水平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科技部有關人士曾表示,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進一步加大風力發電研發投入力度,重點支持3-5兆瓦陸上風電機組,5-10兆瓦海上關鍵零部件研發工作。筆者認為,隨著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的全面啟動,風電機組的大型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據悉,華銳單機容量6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研發工作進展順利,首臺樣機將于今年6月下線。目前,國內風機成本居高不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依賴進口,大大增加了成本。華銳、金風等風電巨頭現在已經率先加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力求打造了一條完整的零部件國產化產業鏈,完全掌握產業控制權。
3、價格大戰即將開幕。陸上風電風力發電不可能永遠接受補貼,成本下降是大趨勢,否則可再生能源就沒有立足之地。國內多家知名風電企業從成立之初就將低價作為長遠戰略確定下來了,這一戰略不僅對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亦是如此。在他們的推動下,必將迎來國內風電企業又一輪海上風電的價格大戰。
4、隨著國內風電企業金風、華銳、明陽等的成功上市,風電企業將迎來一個上市潮。風電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為了降低成本,企業必然要實行規模化生產和提高自主研發水平。這些都需要巨額的資金,而上市融資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5、風電行業即將進入一輪整合期,風電裝機總容量增速放緩,但海上風電會迎來高速發展期,重新復制陸上風電的輝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