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10年“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的繁榮后,風電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近日,由電監會牽頭,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國電龍源集團共同起草的風電并網技術國家標準目前已上報電監會,并將于四月中下旬經最終審定后向社會公布。
據了解,新標準將取代國家電網2009年公布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并新增對于風電機組并網以及風電場接入電網的技術要求,如動態無功/有功補償技術以及低電壓穿越技術等。
低電壓穿越技術成門檻
低電壓穿越是指當電網發生故障或擾動引起風電場并網點電壓跌落時,在一定電壓跌落的范圍內,風力發電機組能夠不間斷并網,從而為電網的自行調節贏得時間。對于此項技術,電網方認為是提高電網安全穩定性的最大保障。
但風電機組廠商對此技術卻持排斥態度。“這項技術和風電并網沒什么直接關系吧?恐怕還是電網方不愿意接受。”一位不愿具名的風機制造商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加裝低電壓穿越技術設施將為每臺機組增加至少20萬元的成本。新國標要求風電場須具備風電功率實時預測能力,這一要求將給國內每個風電場增加近60萬元的成本。
從目前我國的風電整機現狀來看,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制造廠商不超過10家,只有金風科技(002202,股吧)、華銳風電已經完成了單個機組的低電壓穿越能力的現場實測,并通過了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的測試。
“由于之前國家并沒有對風電機組提出低電壓穿越等相關技術要求,因此國內大部分機組并不具備這個能力。新標準一旦出臺,將會使風電行業上中游環節的成本增加。”上述風機制造商如是說。
從價格大戰到技術為王
近年來,風電整機制造的擴張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10年底,中國全年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182.7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2008年國內的風電整機報價為6500元/千瓦,到2009年一下降到5400元/千瓦,近期幾次風電特許權招標中,1.5兆瓦單機價格已經降到每千瓦4000元以下了。”上述風機制造商表示,國內整機廠商起初對風電行業盲目擴張投資,最后不得不靠價格戰出納風機產品。
在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看來,風電并網新國標的出臺,表明國家對風電產業發展從注重規模轉變為注重技術與質量。施鵬飛預測,受國內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因素影響,未來國內風電機組價格的下降空間將變得十分有限。
事實上,就整個產業而言,我國的風電裝機制造水平也亟需提升。去年1月24日,寧夏天凈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一臺東汽風機倒塌。此后,華能通遼寶龍山風場的東汽風機、遼寧凌河風電場的華銳風機、大唐的山西左云風場的風機先后出現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