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我國的發電機、葉片產能已能滿足國內風電產業的需要,但部分關鍵設備仍有不足,多靠國外進口。
“并網標準對風電場發電質量的要求會轉嫁給風機設備企業,這就對風機設備企業的產品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國內風機制造商將由此前的價格戰術轉為技術比拼,這也將為風電場接入電網提供技術解決方案。”上述風機制造商坦言。
風電企業將有進有退
目前,國內從事風電設備制造的企業約80多家,像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東方電氣三家國內巨頭就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剩下40%的市場份額也被明陽風電、運達風電、湘電風能、上海電氣等較大風機企業瓜分殆盡。對于小企業或新進入的企業而言,已經毫無市場競爭力可言。
在施鵬飛看來,一臺機組目前的市場售價上千萬元,每臺增加20萬元成本并不算多。特別是對于像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這樣每年裝機數量達上千臺的龍頭企業來說,影響更有限。“但對于像許繼風電、沈鼓這樣的裝機僅為幾臺或幾十臺的新進入企業來說,影響就大多了。”
目前,國家已對新上馬的風電整機生產企業加強了嚴格審批,2.5兆瓦以下的風機可能要面臨信貸方面的約束。較早從事風電研發的哈空調近日已宣布退出風電研發。他們認為,國家產業政策發生較大變化,如果繼續從事風電業務,風險較大。
對此,中投顧問研究員李勝茂認為,一兩年之內,國內風電整機行業將迎來一輪整合期,廣大中小風電整機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