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被“降低”,也同時帶來風電整機制造成本的一路“被”降低。而與風電設備制造廠商處境形成反差的是,處于風電產業鏈下游的風電廠開發商則實實在在地坐享到了風電機組成本下降之福。
風電開發領域的“領頭雁”龍源電力和大唐新能源2010年凈利潤增長均超過80%,其業績增長的成因除在于并網瓶頸的逐漸被打通外,也源自于其投資風電場的收益提高,而這背后,則歸功于采購投資比例占總投資70%之多的風電機組成本的降低。龍源電力(0916.HK)和大唐新能源(1798.HK)在其2010年年報中不約而同地直言,特許權招標讓公司在投資建設風電場時能夠有效降低項目成本。數據顯示,龍源電力2010年風電項目平均單位造價較2009年降低12%。
由于下游風電場運營商的成本降低主要借助于風電設備招標產生的低價,從而直接造成了對上游設備制造商利潤的擠壓。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這種現象兩年前都不可想象。“那幾年風電裝機‘大躍進’,市場行情是風電場投資商要排著隊到風電設備商處拿貨,而且是現場交預付款提貨。現在情況大不同了,風電裝機市場容量增加逐漸放緩,供求關系開始調整,風電設備商的議價能力明顯下降,一個訂單好不容易拿下,開發商還要求按項目進度分階段付款。”據了解,目前一個設備供貨訂單簽下后,付清全部款項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時間,簽完合同第一次只能拿到10%的預付款。
事實上,風電開發商日子也不怎么好過。據了解,2009年以來的國內增值稅轉型,限制了地方從開發風電項目中的收益,一些地方政府開始通過加征一系列稅費從風電開發中獲得利益,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倒賣項目開發批文的現象。龍源電力總工程師曾對此直言,一些地方的風電項目往往在經過數次轉讓后,被高溢價賣出,導致風電場開發成本的上升。因此,開發商為提高所投風電項目內部收益率,除寄望于少“棄風”多發電外,也同時需要大幅降低成本。
在下游對設備商的利潤擠壓作用下,來自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也逐漸加大。目前全球范圍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已經影響到國內諸多制造商的業績增長,例如風電機組所用金屬銅的國際采購價格就在近一年時間里上漲了近30%。
在原材料和下游開發商的雙重“擠壓”下,風電設備制造商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國內三大風電設備制造商金風、華銳和東方電氣(600875)自2008年開始,凈利潤增長率一路下滑。華銳風電2010年凈利潤增長率為50.86%,較2009年下降150個百分點。金風科技2010年凈利潤增長率也同比下降60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增長率告負。而一些中小設備商更是受挫,天奇股份2010年風電葉片業務收入為-7398萬元,較2009年大幅降低553.86%。
生存擴張 加速現金流緊張
層層重壓下,風電設備制造商紛紛各顯神通尋求成本的理性下降之道,一方面,設備廠商加速規模擴張以攤薄單位產品成本;另一方面,整機制造商紛紛進行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以期控制成本,同時拉動訂單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