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加強跨區電網建設、構建“三華”電網,風電消納能力將大幅提高
史燕君
裝機容量連續5年翻番,風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這是過去幾年中國風電業飛速發展的成績。而產能過剩、并網困難、頻發的質量問題,也是躍進式風電業發展背后的痛。一直急于趕路的中國風電產業或許該停下來總結了。
加速度引發“不安”
風電迅猛的發展速度,讓2007年國家頒布的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遠期目標,僅僅兩年后就顯得不合時宜,因為明年,國內風電的發展就有可能突破這一目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
2月24日,西北電網甘肅酒泉風電基地因橋西第一風電場35千伏電纜饋線電纜頭三相短路故障,導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損失電力84萬千瓦,這也是近幾年中國風力發電頻繁上演事故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在風電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伴隨著質量隱憂。
業內人士認為,頻發的事故暴露出中國風電場存在的諸多潛在問題。如在風電場建設方面,部分項目業主工程質量管理不嚴,施工單位施工質量管理以及監理單位對工程施工質量的監督管理不到位;基層電網企業對風電場接入管理不嚴,擅自允許未通過并網安全性評價的風電場接入電網運行等。
誰“制造”了事故風機
相關部門調查發現,風機“低電壓穿越能力”的缺失及電網發展相對于新能源發展速度的滯后是事故發生的主因。
“研發投入不足導致技術落后、設備產能過剩、重速度輕質量以及并網難都是中國風電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是質量問題頻出的源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應該到了這個產業停下腳步整頓的時候了。
風電產業或許即將迎來一波整合潮。消息顯示,國家能源局組織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5家單位已經制定了《風電標準體系框架(討論稿)》,而由國家工信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共同組織研究并起草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也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即將公布。
與此同時,面對內無消納空間,外無送出通道的情形,中國風電資源第一大省,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發布了《推進我區風電企業整合重組減少主體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通過兼并重組,使全區風電企業控制在25家以內。”成為首個對風電開發企業施行開發總量控制的省區。
政策推手“拐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