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圍內,智能電網正在帶動上下游產業形成龐大的“智網產業鏈”。4月7日,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發布報告,對美國現代化電力系統以及部署智能電網技術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了評估。
該報告估計,全面落實現代化電力系統和智能電網將花費3380億~4760億,而收益將達到13000億~20000億美元。該報告還分析了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包括改善智能電網對可再生能源更有效的支持,更可靠的電力傳輸及質量保證,到加強電網安全和保障。同時,報告指出,做出這些改變將帶來更高的電源利用率和更有效的高峰負荷管理。
美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對于智能電網技術成本、收益的評估分析引起了國內對于智能電網建設的思考。“除了經濟與可靠性,未來中國智能電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設備是目前行業迫切需要明確的問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陸燕蓀近日表示。
智能化不是惟一標準
統計數據顯示,未來10年,我國智能電網預計年均投資約3000億元。從產業鏈層面看,智能電網依次分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等環節,其所涉及的技術極為龐雜,每個環節都將應用大量的新技術。
科技部有關人士也于日前表示,“十二五”能源戰略將把支持重點放在新能源產業的四大領域上,首先是智能電網領域。同時,國家電網公司也宣布將于今年推廣建設11類智能電網試點工程,包括建設67座智能變電站、在19個城市核心區建成配電自動化系統等。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智能電網的發展有利于清潔能源發展,促進節能減排,但其未來發展仍充滿不確定性。在他看來,智能電網的發展速度取決于很多因素,如投資力度、技術難題、特高壓和互動用電的發展進度以及清潔能源的發展速度。
“不出1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將降至與火電成本一樣,但要將太陽能發的電與千家萬戶相連接,美國方面預計至少也要2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余貽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發展智能電網應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
事實上,從2009年提出“堅強智能電網”到此后大規模投資,國家電網公司兩年來在智能電網領域動作頻頻,但由于缺乏國家力量的有力支撐,國家電網公司在智能電網建設上的力量仍顯單薄。
采訪中有專家表示,除了政策、成本因素的影響,智能電網目前的發展還受制于相關產業,如變壓器、自動化設備、電網基礎設施以及與電網智能應用相關的信息通信軟件等的發展進程。
據了解,智能電網建設不僅將對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進行了有機結合,還將使集成技術得以更為廣泛的應用,而實現智能電網的關鍵設備智能化則是未來整個電力網絡的發展方向。
對于電力設備商來說,如何在發電、輸電和配電、用電整個環節實現管控一體化、互動化是關注的焦點;而對于自動化企業來說,提供從發電到用電整個價值鏈中的自動化、IT和可控制的電力設備來滿足智能電網的需求,則是未來占據電力市場的關鍵。
業內人士分析,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輸變電產品,尤其是一二次設備突破原來的界線互相滲透,在以往開關設備、輸電線路、變壓器產品融入智能化的元素,可以實時監控、可以實現對出現的故障進行簡單處理等。
近日,由常州變壓器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500kV智能變壓器就充分體現了該公司在我國超(特)高壓智能變壓器設計制造上的領先水平。據悉,此類變壓器可通過安裝智能組件和套管式有源電子互感器,實現對變壓器油中溶解氣體、微水、鐵心接地、局放、溫度等狀態的實時監測。
像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采訪中記者獲悉,盡管目前智能電網的建設尚處于籌備及試點階段,但為數不少的電氣設備商早已開始涉足智能化設備研究和制造,而這種研發也引起了業界專家的擔憂。“某些設備上的智能化功能不僅不能滿足智能電網的需要,甚至還會影響設備的穩定與可靠性。”專家提示,設備制造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不可一味盲目追求智能化,更要注重產品性能及可靠性。
國家電網公司南自電網研究院高級設計師陳福鋒對記者說:“從技術層面來講,除了電器設備的智能化,智能電網的發展在建設堅強、穩定的大電網基礎上,還要在微電網技術、能容納各類新能源的調度管理系統、用戶側管理系統的智能配電網技術、基于物聯網的電力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技術等方面著重推進。”
技術方向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