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過,朔風北來。根據天氣預報,來自蒙古高原的寒潮大風,即將掠過內蒙古,11月中旬,4到5級強勁的西北風,即將一路南侵,影響整個華北的天氣。
看到這樣的天氣預報,韓洪奎的心情很復雜。他是中廣核寶力格風電場場長,該風電場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灰騰梁地區,這是內蒙古風力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韓洪奎說,越是冬季風力強勁的時候,越是風電遭遇調控的時候,因為,進入冬季之后,火電廠也兼顧供熱,得到并網優先權,風電運轉更加難以保障。
內蒙古和蒙古、俄羅斯的接壤邊境4200公里,10米高度的風能資源總量是8.98億,技術可開發的量1.5億千瓦,占中國技術可開發利用的量是50%,居全國之首。截至2011年底,內蒙古并網運行的風電場有150戶,風電裝機達到1457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一。橫跨三北的內蒙古,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巨大的風機和塔筒,遍及各個盟市,已經成為草原的又一景觀。
然而,從兩組數據來看,內蒙古這個風電大區矛盾交織。2011年,蒙西風電棄風比例23%,今年第一季度,這個比例達到了45.2%。而同時,今年4月26日,蒙西風電發電量占比創蒙西電網新高,當日占比達到30.5%。一方面是蒙西大量風機閑置“曬太陽,晾強風”,另一方面是蒙西高比例消納風電的“神話”,這兩組具有強烈反差的數據,折射出內蒙古的又一焦慮:棄風嚴重。
風電困局
“去年冬天,我們的風力發電成了內蒙古電網的調峰工具。嚴格地講,這是違法的。因為《可再生能源法》就是說要全額保障性收購。”內蒙古電力協會風電分會秘書長李建春說。
風力發電在內蒙古能源結構的比例,已經由1%上升到15%,并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過渡。風電也名副其實成為內蒙古的第二大能源。但2011年,內蒙古風力發電并網設備裝機容量1457萬千瓦,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只有1752小時,是歷年來最少的一年。
新興的能源基地錫林郭勒盟,是棄風最嚴重的地區。錫林浩特市能源局副局長徐東升特別惋惜,他粗略算了一下,如果該市灰騰梁地區的風電,能保持70萬裝機容量的上網電量、也就是一半兒的發電量,一年就能節省標煤8500萬噸,換算成褐煤,就是1.5億噸。1.5億噸褐煤,又相應節省很多鐵路、汽車運力以及燃油。
與電網接納風電的窘迫現狀形成鮮明反差,電力巨頭和各級地方政府投資風電的熱情仍未消退。這是因為,在風電圈地的初期,賺錢與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對于國內幾大電力巨頭來說,攻城略地,占據最好的風資源更為重要。
在錫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在新上火電機組的同時,必須同時上馬新能源項目,大致比例為9:1,即上馬900萬千瓦的火電機組,必須同時搭配上馬100萬的新能源機組(以風電為主),由此,錫盟的風電發展,持續了數年的高歌猛進,但已積累了難以消納的巨量風電負荷。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內蒙古的風電審批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去年,內蒙古下發《關于推進我區風電企業整合重組減少主體的指導意見》,在電網消納風電存在制約的局面下,要求五大電力為代表的發電企業,清理其遍布各盟市的數十個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