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指出,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時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加,十年增長了2.2倍。2011年,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10%,但是能源消耗占全世界的20%。與此同時,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4,超出了美國30%。我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幅度上升,對能源和環境的安全構成很大壓力,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我國迫切需要正視資源環境剛性約束的現實國情,合理安排投資規模,調整投資方向,使"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成為我國實現發展方式根本轉變、走上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杜祥琬強調。
問題二:能源消耗拐點何時到來?
從數量看,目前我國能源生產總量、消費總量、煤炭產量、電力裝機、水電裝機、風電裝機,核電、光伏發電的增長速度等指標都是世界第一。但是從發展質量上看,整個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許多關鍵技術和裝備仍然依賴國外;我國一次能源煤炭占70%,在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的同時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能源革命顯得十分必要,十分緊迫,十分重大。”曾亞川連用三個“十分”強調了能源革命的刻不容緩。
杜祥琬說,如果以非化石能源超過10%作為標志的話,2015年前后我國有望進入能源多元結構階段,煤炭和石油年消耗的總和占比將逐步下降,絕對量仍可能增加并達到歷史性的峰值,然后緩慢減少。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將在中國能源的潔凈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王敏指出,在未來多元化的能源體系中,電網的四個戰略平臺作用必須充分發揮:一是高效輸能平臺,特高壓電網長距離、低損耗的輸電,有利于構建科學的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二是安全配置的平臺,通過大電網接入煤電、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多種能源,將間歇性的新能源電量在電網總負荷中的比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三是經濟運行的平臺,依托先進的大電網調度系統和合理設計的調度策略,實現風光水火聯合協調運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友好互動的平臺,建設智能電網實現分布式電源,實現電動汽車等友好接入和良性互動。
杜祥琬認為,我國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例占到47%,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例是71%,均已達到和超過發達國家工業化階段的峰值。限制高耗能產業盲目擴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勢在必行。
我國能源消耗由增長轉為降低的拐點將出現在何時?
“綜合考慮我國資源環境約束、內在需求和減排外部壓力,我國應將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設定在2030年之前,并依此調整我國的中長期能源戰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杜祥琬說。
問題三:新能源如何迎來春天?
11月15日,華銳風電(601558,股吧)發布了有關員工帶薪放假的通知,決定對公司開工不足或已停產的相關崗位的350名員工執行帶薪放假。這無疑是新能源行業進入“寒冬”的又一個證明。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消息:國際能源署11月12日發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提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非常規天然氣生產的全球化趨勢有可能進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來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