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被罵
多輪被罵為“壟斷央企”的電網,再次背負罵名。
2012年,棄風限電日益嚴重,有業內專家發表題為《風電遇到問題是電網企業拖了后腿》的署名文章,文章矛頭直指國家電網,認為政府應該要求電網公司全額收購可再生發電,而不是限批風電。
實際上,類似的觀點已不新穎。2010年以來,隨著風電裝機的大規模上馬,“并網難”、“1/3機組空轉”等報道頻頻見諸報端,承擔“全額保障性收購”義務的國家電網因此被視為風電發展的攔路虎。
而作為當事方的國家電網亦滿腹委屈,其針對風電上網出臺的一系列的標準和措施,近期更是發布了《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但政策的出臺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棄風限電。
一些專家的邏輯很清楚:既然風電只占2%左右的發電比例,電網完全可以無條件消納,為什么還會出現棄電、窩電現象!
中電聯的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風電“局部比例”過高造成的,“我國風力資源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西北一帶,局部地區風電比例甚至超過20%。”
易躍春表示,風電和電網項目審批脫節,兩者的建設嚴重不同步,電網根本跟不上風電的建設步伐。
“現在的問題是,電網建設完全跟在風電開發后面跑。”國家電網甘肅電力風電技術中心主任汪寧渤對酒泉風電建設頗有研究,酒泉是8大“風電三峽”之一,該處風電場大多建于戈壁灘,基本不存在征地、拆遷、補償等問題,加之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一座20萬千瓦的風電場不用半年即可建成投產;而與之相配套電網建設則需首先解決線路走廊和變電所的征地、拆遷等問題,而后續的審批手續則更是繁復冗長。
這種情況并非風電獨有。今年繼三峽之后的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自6月起將陸續有10臺世界最大的80萬千瓦機組投產,而溪洛渡水電站的電力外送通道還沒有建成,因審批遲緩被推遲一年半左右。
盡管采取了臨時措施,但預計溪洛渡水電站今年和明年將分別有200億度電左右被棄用。
電網建設項目審批由國家統一核準。“220千伏電網可由各省核準,330千伏以上電網全部需報國家能源局核準。而且,電網核準程序復雜,塔基經過一個村莊都要取得鄉縣市省的支撐性文件。”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說。
對于電網建設項目的拖沓,張國寶也極為不滿。電網審批無休止的爭論又無人拍板,至今電網規劃沒有出臺,有電送不出,需要認真反思。實際上,不僅僅是電網審批拖沓,“4.95現象”亦讓國家電網頭疼不已。在風電場違規審批、未批先建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一夜之間就冒出一個風電場要求并網。
“風電并網難,難在管理。”在國家電網的風電座談會上,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認為,不論是電網工程建設、技術保障和風電運行,都不是風電并網的根本性問題,國家政策要求國家電網承擔著全額保障性收購風電的責任,但電網本身并不具備相應的控制力。
“風電、太陽能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僅為2%,消納這點電力根本不是問題。”張國寶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審批蒙西錫林浩特至南京、甘肅酒泉外送線路等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建設,“棄風限電主要是由于特高壓輸電線路曠日持久爭議、久拖不決,至今電網規劃沒有出臺,有電送不出去。”
“如果不能妥善協調風電建設和并網,‘風電三峽’將是‘瘸腿工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世界風能協會主席、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也警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