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訊:【DNVGL的區域總監Mathias steck】關于海上風電的維修,還有運營,我們知道所面對的環境既復雜又嚴酷,就像主持人所說的,我們必須要理解海上風電運維市場很大,在歐洲這個市場大約是每個風機的維護成本250萬到350萬人民幣,到15年在英國這個產業比民航還要大。
在這些設備生命周期中我們需要對它實現非常好的維護,這樣才能夠降低發電成本,實現最好的可用性。盡量降低故障時間,盡量降低計劃外的故障和養護的時間,盡量提高運維的效率,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并不是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包括在英國市場我們的戰略也在不斷演變,不斷變化發展,首先要看業主是誰,也要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看,比如說我們有非常大的能源公司,他們有自己自身內部的維護團隊,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項目的發展,他們有的做法有變化,而且有一些項目很大程度依賴風機生產商。從邏輯上說這是有道理的,首先是有質保期,在這個階段依賴我們制造商的。
第三類就是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他們對整個項目并不是從始至終一直在維護運營的,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很多的是資金和風險,還有各方所扮演的角色和責任,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因素,這樣的話就能夠理解我們是否應該有自己的公司團隊,或者外在的服務提供商。
我覺得如果有能力的話,可以建立自己的維護團隊,因為如果你使用外部的公司來幫助你提供這樣的維護運營,至少成本是更高的,費用也更高,當然剛剛開始做風電項目的時候對于維護運營的知識非常有限,我的建議是可以50%運維由風機制造商做。50%的運維團隊成員是你們自己公司發工資的,另外一半是來自風機制造商,這樣在質保期結束之后你們就有自己的經驗。如果是投資商就沒有辦法這么做,經常需要請第三方運營維護上,使或者風機制造商幫助你做這些運營維護。
總之我們我們必須理解不同的操作中存在的責任和風險,如果能把這些因素都控制好,就可以在質保期之內與風機供應商形成良好的合作,在質保期結束之后這些制造商有可能愿意幫助你提高生產力,實現效率,我們需要權衡取舍的根本問題就是這是針對不同業主,充滿了靈活性的市場。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很多機遇,不同企業都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鑒于這種靈活的現狀,我們會看到有很多中小型企業的崛起,他們會在這個行業中也獲得豐厚的回報。謝謝!
我們國內的風電業和國外的風電業提供各個類型公司比例確實不一樣。我的觀點是各家有各家優勢,其實像剛才我們大堂的朋友講,用戶是他選擇的根本,從他的利益去選擇是最省錢,效率最高的方式,我倒不認為,我們第三方公司靠價格去爭取機會,我們都面對市場的壓力,我們都要找到自己的生存的方式,我們可能有自己在靈活性,在服務的效率方面,比方說在我們自己制訂的服務的標準方面,都需要我們去想辦法,但是這個就專業第三方來講,其實本來我們現在市場存在的公司類型差別很多,有的是做幾個勞動型的工作,這個也是第三方,但是不是專業第三方。其實跟所謂的制造商也好,或者是開發商打造團隊也好,我覺得是差別不多,第三方公司有他自己的一些技術沒有制造商這么優勢,但是有最基本的了解,只有有了基本的了解,讓你的隊友更新,有技術能力的前提,它可以自己的能力的前提或者是技術能力的前提。我現在三百多個工程師,給我們的制造商或者是開發商提供服務。
我們最終是保證客戶的綜合的效益,光是靠一個低價格不是用戶的根本需要。我還是舉汽車的例子,大家可能接觸更多一些,你同樣解決一個問題,其實確確實實,你如果作為一個專業服務商來講,它對后端效果是什么也要關注。就像給一個人治病,所以我的觀點是說,作為制造商它有自己的取決于價格高的理由,但是他有自己的市場壓力,我們作為專業第三方的一樣,也需要最大滿足用戶的需要,我們去滿足市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