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最初的跨越式發展之后,開發熱度依舊不減的風力發電,不僅出現了棄風限電問題,而且問題越發嚴重,一些地區限電率高達60%。
投資建好的風機,在風力環境良好的情況下,卻不得不停止運行,真金白銀的投資無奈變成了擺設。
一邊是投資熱度依舊不減的西北熱土,一邊是限電率高居不下的殘酷現實。擺在新疆面前的棄風限電問題,亟待解決。
當通道再成為問題
從烏魯木齊驅車前往吐魯番,沿路南行,在通往絲路重鎮達坂城的道路兩旁,上百臺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與藍天、白云相襯,在博格達峰清奇峻秀的背景下,在廣袤的曠野之上,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風車大世界——這里就是著名的新疆達坂城風力發電場。
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作為“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之一,一直著力推動以風能、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發展,尤其近幾年,大力推進風能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目前,該區風電裝機并網容量達到135萬千瓦,風電項目總規模已達405萬千瓦,并啟動了千萬千瓦級工程和新能源產業園區規劃。在達坂城風力發電場,云集了華能、大唐、華電、國電、中電投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以及中節能等“國字號”企業。
然而,人們不難發現:在良好的風力發電環境下,達坂城的許多風機并沒有迎風轉動,而是被迫停運。棄風限電,成為新疆風電人不愿提、但又不得不提的話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所謂棄風限電,就是指風機設備狀態正常,風也很大,但由于電網消納問題不讓風電場發電的現象。
中廣核新疆地區風力發電負責人表示,作為新疆地區的“老風電人”,看著辛苦建好的風機不能發電,真是心疼。每5萬千瓦風機需要耗費7000多噸鋼材(1797,-7.00,-0.39%),再加上土建、運輸,以及各種財務成本,不能發電,是對各種資源的巨大浪費。
他拿著最新的限電數據,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這是中廣核新疆吉木乃風場的限電情況,1月份限電率30.23%,2月份33.6%,3月份47.2%,4月份48%,5月份68%,6月份40%,7月份30%,8月份44%,今年目前的限電率已經達到46%,差不多相當于每兩臺風機就有一臺不能發電,而去年限電率還只有24.8%。”
其他風電場也大致情況相同,中節能風力發電新疆公司總經理戴毅告訴記者,4年前新疆地區的限電率還大致保持在8%左右,今年目前的限電率已經達到31.1%。
“隨著新疆地區在建項目的陸續投產使用,棄風限電的問題在5年內基本沒辦法改變,而且還有愈來愈嚴重的態勢。新疆地區是否還需要更多的新能源項目,這個問題確實應該認真考慮了。”戴毅說。
中電聯近日發布的《2015年1~8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同時顯示,1~8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367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增速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11省份的全社會用電量出現負增長,其中包括去年接收了49億千瓦時甘肅新能源電力的青海,其用電量增速為-12.7%,列全國倒數第一。
之前,棄風限電更多是通道問題,但當通道不再成為問題,外送地區也消納不了這么多電,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索賠無門,限電企業有苦難言
據了解,棄風現象在國外不是很普遍,即使發生,程度也不深,與我國嚴峻的限電形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我國棄風原因主要有3個:
一是由于近幾年風電發展速度過快,許多地區電網投資建設跟不上風電發展的步伐。近10年,世界風電裝機年均增長31.8%,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新能源技術,電網作為傳統產業,投資吸引力遠不敵風電。
二是建設工期不匹配。風電項目建設周期短,通常首臺機組建設周期僅為6個月,全部建成需要1年左右;電網工程建設周期長,輸電線路需要跨地區,協調工作難度大。在我國220千伏輸電工程合理工期需要1年左右,750千伏輸電工程合理工期需要2年左右,在國外,由于管理體制的差異,建設周期更長。
三是風電出力特性不同于常規電源,一方面風電出力隨機性、波動性的特點,造成風功率預測精度較低,風電達到一定規模后,如果不提高系統備用水平,調峰難度就會有所加大。
在我國,棄風限電并不僅僅存在新疆地區,整個“三北”(華北、東北、西北)是棄風限電重災區,尤其以河北省張家口,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等地最為嚴重。
龍源電力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龍源電力除了新疆,甘肅地區也面臨著嚴峻的限電問題,甘肅目前部分月份限電比例率甚至達到60%。10月8日當天,甘肅地區限電比例達到驚人的70%。2014年,龍源電力限電量在26億千瓦時左右,直接損失大約為13億元。就目前情況來看,2015年的損失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在新疆、甘肅的各大風電運營企業中,基本都存在棄風限電問題,華能新能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各大風電場幾乎都要靠政府補貼才能維持盈利,中海油在前兩年因為棄風問題,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將甘肅玉門的風電資產轉給了中廣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