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給企業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或者企業做了一個什么樣的事情,取得了什么創新再或是遇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有什么經驗、教訓可以和業內分享的?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執行副總裁曹志剛:最近一年來,給我們印象最深或者我們自己做的一個比較重大的決定和決策是,我們如何應對這兩年比較流行的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包括“互聯網+”思維在企業的應用。最后總結下來,所有的這些,都只是一個工具,一個過程,最后還是要回歸到企業的本質,就是要能夠給客戶增加價值。可能不一定是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而是應用這些新的工具,應用這些新的跨界知識,從而增加價值。
那么,數據可能就變成了資產,變成生產力了,我們用這些數據來做什么?實際上我們需要建立數學模型,然后通過云計算,最后輸出的是能夠給客戶、能夠給我們自己帶來增值的點。
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如果我們可以去做氣象預測,然后在惡劣天氣來臨之前做一些控制策略上面的優化,從而規避一些災難性的風險,或者怎么在這種時候讓風機有更好的載荷去持續發電。再比方說,用這些數據的歸集和計算,最后對我們的設計進行修正,來大大縮短從樣機到產業化的過程,能夠保證一次做對等。
所以,過去一年時間,我們就是想怎樣利用現在先進的工具,利用“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最終還是回歸到給客戶給行業帶來的價值增加點。
歌美颯風電CEOAlvaroBilbaoMoran:我要說一點歌美颯去年在中國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我們真正成為了一家中國企業,這是我們在中國設立企業15年之后終于做到的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成績。
歌美颯把產品引入到了中國,我們也針對客戶要求,做了非常靈活的產品調整。在過去15年里面,我們在中國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產品生產中心,由世界級的供應鏈來支持,還擁有了非常強大的本地團隊。
中國市場主要是追求3MW以上的風機,我們希望能夠適應這樣的需求。我們從一開始只向有強風的中國西北部地區提供產品,到現在有了能夠適應極端天氣情況的產品G97,還推出了適應高海拔地區風場的產品。現在我們還有滿足中國客戶要求的新品在不斷推出。
這么多年下來,風電領域還是一直都低價中標,最終可能就是劣幣驅逐良幣。開發商表示有苦衷,整機廠也大喊有苦衷,那么能否通過一種體制或建立一套體系真正解決低價中標這個問題?
遠景能源董事長張雷:包括智慧風機、智慧風場等的能源互聯網應該說是過去三年遠景一直在呼吁的。一開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很開心能看到如今它變成行業的一個共識。
過去一年遠景著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一直在挑戰一些規則、傳統,從系統層面到風機層面。舉個例子,為什么就不能把傳感器放到軸承里面?為什么就不能把3D的、大型的軍事雷達應用到風電場的立體掃描中?為什么就不能用超導技術制造未來的風機?為什么就不能用戰斗機的葉片技術來武裝風機的葉片技術?
我們做了很多很理想主義但也是非常腳踏實地的探索。5年以前,我們做了第一臺碳纖維主軸的風力發電機,它已經成功運行了3年。今天我們感覺風電技術面臨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可再生能源時代的帷幕正在拉開,但如果太陽能成本以每年18%的速度下降,那么風電3年之后會怎么樣?
我們對風電產業未來的發展是既充滿了憧憬,也有非常大的憂患意識。所以,我們在不斷挑戰這些規劃。比如發現風電場變壓站損耗的電比風機損耗的電還要多,從造價到信息化再到數字定義和能耗損耗,升壓站有著非常大的優化空間。
通用電氣(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可再生能源事業部總裁李楓:19年前我加入GE的時候,也沒有想過一個GE中國的總裁可以是一個中國人。GE現在發電、水處理,包括負責可再生能源的都是中國人。
過去一年當中,我們雖然也推出很多新產品,但是一個比較大的反思,是我們照合同生產交貨時總會碰到一些問題,就是在中國做風電,很多時候項目跟合同的進程差很遠。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最終對各方、對項目發展總是有很多影響。有時甚至于我們的團隊要直接到現場了解這個路能不能修通,一些現場問題需要村委會批準、投票表決……這些讓我在這一年里學到很多,對于業內其他人來說這些事情很多時候都已經司空見慣了。怎樣讓這些問題得以順利解決,讓產業更好、更健康的發展,這才是我們要思考的。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震宇:我從事風電行業已經10多年了。最開始,拿一個幾萬千瓦的單子就覺得很大了,到今天我們裝機容量排到世界第一,說實在,很不容易。但是,這里面也存在很多問題。
實際上我們中國很多東西在世界的量上排位都是第一的,但是真正有競爭力的東西不多。在前段時間美國的一個排位中,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排到了20多位,比很多歐洲國家都差很多。我們做裝備制造、民族產業的人來說,應該奮起直追。
實際上運達在前幾年搭建了自己的創新體系,去年完成了國家科技部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并且在今年的6月份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我覺得中國缺少的就是科技創新平臺。我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開放的,我希望業內都可以來學習、交流、共同提高。它不是運達的,而是一個國家的系統的重點實驗室。我們運達做了10多年風電產業,負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怎樣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而我最高興的事情也是把這個實驗室建設好,為行業提供這么一個平臺,盡我們運達的一點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