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觀點: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但不能將其定義為垃圾電源。內蒙古電網作為一個能源大區的送端電網,在送出受阻的背景下和確保電網安全穩定的前提下,白天可以做到不棄風,風電接入等多項指標比例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獲得了大容量消納風電的第一手資料,為全國節能減排做出了突出貢獻,已經得到了世界風能協會的高度評價。
所以,有些業內人士沒有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輕率將風電定義為垃圾電源,違背了《可再生能源法》,不利于節能減排戰略的實施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利于電網對風電的大容量吸納?,F在歐洲風資源預測的準確率已經達到80%,風電的隨機性與日漸成熟的可操控性正在此消彼長。在化石能源危機趨緊的今天,中國更應該把風電引為電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吸納它、善待它,而不是抵觸它、詆毀它。
2009年,內蒙古電網已接入風電裝機430.2萬千瓦,居全國省級電網首位,全年風電上網電量60.63億千瓦時,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達2678小時,高出全國平均數817小時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所以在內蒙古等地區打造風能基地,可以推進“風電抽水、灌溉草原、富民強區”戰略,將對全國能源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牧業產業化、電氣化和貧困地區農牧民脫貧致富起到重要作用。
風電現已成為內蒙古電網的第二大主力電源,將來也一定會成為中國節能減排的主力電源。風電無用論是站不住腳的。
關鍵詞二:冒進無序
反方觀點:內蒙古風電發展過快,“無序”現象嚴重。
正方觀點:內蒙古風電發展是快了,但不應該用“無序”來簡單地進行評價或否定。如果以中國節能減排目標和全國風電裝機總量來衡量,風電發展不是快了,而是應該更快!當前存在的問題,只是送出通道的建設節奏和速度跟不上風電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步伐,從而導致風電開發起來很熱鬧、發展起來很艱難和產業布局略顯混亂的事實。
風電產業風起云涌的原因不外乎3條,一是各大企業“跑馬圈地”搶資源,二是完成可再生能源在其裝機總量里的配置比例,三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電價扶持政策的利好驅動。盡管內蒙古風電產業有低水平和粗放型發展之嫌,但都是發展中、前進中的問題。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投產和在建的760萬千瓦的風電項目,都通過正式的核準程序,大部分是國家特許權招標的項目,是在國家出臺可再生電源匹配比例政策、特別是在《可再生能源法》強力推動下的產物,完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中央節能減排政策和低碳經濟形成的“風向標”,引發了內蒙古“風電三峽”空前的投資熱潮。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內蒙古風電發展速度,不能把通道瓶頸的臟水往清潔能源身上潑。電網必須適應國民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要,“風電出海”寄望于特高壓送出通道項目的實施,但問題是蒙西電網外送通道建設年復一年地推后。
試問:當制約河流的河道大幅拓寬,暴雨洪水還能成災嗎?
關鍵詞三:風電比例
反方觀點:風電占電網比例不能大于5%,否則會影響電網質量。
正方觀點:內蒙古自治區風能可開發容量超過1.5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資源儲量的50%以上。2009年底,全區風電并網裝機626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并占到總量的38.8%。迫于中國風電事業發展的形勢和要求,內蒙古電網首當其沖采取大開機方式為風電調峰、大容量接納風電已經達到全國乃至世界的領先水平,內蒙古“風電三峽”從試驗期走向規模建設前景廣闊。
去年,內蒙古電網風電裝機占開機容量的20%,占電網最大發電負荷的23.6%、占最高供電負荷的27.6%,占最低供電負荷的34.7%,已成為目前全國接納風電比例最高的送端電網。風電上網電量占總供電量的比重為5.7%,其中四季度比重為8.1%。如不因為保供熱而致使風電后夜大量限發,今年蒙西電網風電上網電量可達10%,如解決好送出通道,風電電量將會超過世界最高標準--12%。對于全國平均風電不足1%和以上所說5%的限額,不論是容量比、出力比或是電量比,內蒙古在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前提下都已超越。
預計到今年年底,內蒙古電網投運的風電容量將達650萬千瓦。受自治區冬春長達半年的供熱期“保民生、保供熱”的影響,內蒙古電網后夜不得已采取全部“棄風”的措施。伴隨著風電大發展出現的火電裝機富余的“風火相爭”假象,其深層根源還得歸結到“內需不足,外需不夠”的市場環節。如果解決了風電通道送出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消納風電的機制,蒙西電網風電的各項比例還可以繼續增高。
關鍵詞四:風電之癢
反方觀點:目前存在的困難一時難以解決,加快風電發展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