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業是否過剩,風電企業應該最清楚。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總裁郭健認為,金融危機使原材料價格下降,整個風機設備價格半年之內下降了20%,而這對風電投資商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而同時金融危機使很多行業受到影響,大量投資涌入“有利可圖”的風電行業,從而造成了所謂的產能過剩。
按照國家“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風電規劃構想,我國風電已進入大規模基地式集中開發階段。甘肅、新疆、內蒙古、福建、山東、江蘇等地先后規劃大型風電項目。內蒙古確定了打造內蒙古“風電三峽”的目標,規劃風電裝機2010年達到800萬千瓦,2015年達到2800萬千瓦,2020年達到5000萬千瓦,重點建設幾個百萬風電基地。江蘇瀕海的每個縣都在規劃10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場,近期更是喊出了建設“海上三峽”的口號。
但是在如此轟轟烈烈的風電建設中,能真正分到一杯羹的卻還是寥寥無幾。中投顧問數據顯示,2009上半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443.98萬千瓦,接近450萬千瓦,具體到企業層面,金風科技完成裝機109.5萬千瓦,占比達到24.66%;華銳風電完成裝機108.75萬千瓦,占比達到24.49%;東汽完成裝機56.55萬千瓦,占比達到12.74%,以上三家已經占了風電裝機市場三分之二的份額。
而隨著國家限制低端產能政策的陸續出臺,風電設備制造業的集中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有業內人士分析,從全球范圍來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的集中度也非常明顯,排名前五的企業已經占據了整個市場份額80%以上,留下的生存空間對剩余的制造企業來說,競爭環境可想而知。國內中小型風電制造商由于受到生產規模以及生產技術的限制,曾經出現過產品銷售不暢的情況,這也就成為了“過剩論”的一個來由。
據公開的統計信息顯示,目前中國風機整機制造廠商已經有六七十家, 風葉廠商有50多家,塔筒廠商接近100家,但是華銳風電科技董事長韓俊良告訴《投資家》,以他所在的風機整機制造行業來說,真正具有批量生產200臺以上能力的不超過10家,他認為擁有高端技術的企業產能并不過剩,這些企業是中國風能發展的未來。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表示,中小型風電制造廠商面臨著的產品銷售不暢的情況并不嚴重,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一些風電場相繼開工,以及海外訂單的增加,中小企業訂單不足的情況正在得到緩解,而如果企業本身在良好向上的環境下仍然不能生存下來,那也就意味著應該成為落后產能的淘汰對象。
金融危機帶來的原材料下降,也許會加快行業洗牌的速度,風電設備的制造行業正經歷著一些微妙的變化。
金風科技2010年1月5日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08年7月14日中標甘肅酒泉風電基地瓜州北大橋第四、瓜州干河口第六風電場各2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這兩個項目各有134臺1.5MW風電機組,合計金額為25.7億元。根據2009年國內風電設備市場價格情況,經買賣雙方一致協商調低了合同金額,從25.7億元縮減為20.7億元。”
兩個合同金額縮水了5億元,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部分析,按照兩個項目268臺1.5MW風電機組一共20.7億元來看,一臺1.5MW的機組目前的中標價格為772.3萬,也就是一千瓦僅為5149元,而在2008年一套這樣的設備能賣到八九百萬元。根據金鳳科技公告數據顯示,2008年金風科技產品的中標價格為6400元/kw,2009年5月金風的中標價格降低到5400元/kw左右,跌幅達到15%以上。金風科技2009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是22.8%,2008年是18.88%,當時主打產品是750千瓦風電機組,現在主打產品是1.5兆瓦風電機組,產品規格提高了,但是價格卻下降了。
與此同時,國際風電巨頭進入中國的步伐加快。國外知名的風機制造企業,如丹麥維斯塔斯公司、美國GE能源集團、西班牙加那薩公司等紛紛進軍中國,把中國風電市場作為未來布局的重點。
2005年,國家發改委有一個硬性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但在2009年10月第二十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上,中方表示同意考慮取消風力發電設備投標中的國產化要求。
姜謙認為,這意味著國內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將直面外資風電巨頭的沖擊,短期內會對國內風電制造廠商產生很大影響,在同等條件下,他們還沒有實力同外資巨頭競爭。
國內外競爭環境日趨激烈,使整個風電制造企業面臨“山雨欲來”的洗牌時代。
“軟肋”依然在技術
逐漸升溫的市場競爭促使風電產業加快了技術創新的節奏,但是對大多數風電生產制造的企業來說,技術仍然是“說不出的痛”。
在進入行業初期,就有人跟王松說,這個行業很簡單,你買到一些部件、圖紙、生產許可證,然后組裝就算入行了。經過4年,身為廣東明陽風電總經理的他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風機一定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一定是要基于國內的風況和運用條件設定產品,風電產業的技術水平才是企業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