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風機要有3年的運行經驗才能投放市場,而在政策鼓勵國有化的時期,這一要求被放寬,這就導致了一大批企業低門檻進入市場,卻由于缺乏有效的競爭力生存艱難,風電產業圈內流行一種說法,“一張圖紙決定一個企業的生死。”對于核心技術的依賴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石定寰告訴《投資家》:“目前整個風能的設備配套,大部分國內都已經能夠做到,但是比較缺的是核心的控制系統,比如其中的電力電子器件、控制系統的軟件部分,仍然還需要進口。”
“九五”和“十五”期間,政府組織實施“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以及國債項目和特許權項目支持建立6家風電整機企業進行風電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初步掌握了600千瓦和750千瓦機組總體設計技術。
中國風電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投資家》,之前國內風電制造企業一般采用從國外購買技術許可證的方式來引進技術,這種做法類似于“代工”,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別人手里,近幾年,以購買許可證的方式獲得核心技術的比例正在下降,更多的企業開始嘗試“聯合開發”、“自主研發”。石定寰指出,國內風電技術目前缺失的是風電機組中的控制系統和變流系統,這部分基本仍然需要進口。
“并網”成為瓶頸
而事實上,核心技術的缺失還并不是風電產業面臨的最大難題,在過剩論剛剛出現的時候,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就對外解釋,“風電產業不是絕對的過剩,而只是某些環節存在不配套”,這里的某些環節主要集中在上下游產業鏈的不協調。據了解,在風電產業中,風機只占到總成本的35%,其他成本來自建安、運維、并網、管理和回收等部分,其中建設安裝占24%,運行維護占22%。
對風電產業的下游來說,電網合并被普遍認為是加快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國內的風電資源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東北”以及東南沿海的部分地區,但是“三北”卻是電網最弱的區域,風力發電的不穩定特性,意味著一旦千萬千瓦的風電場同時發電,很可能會造成當地電網立刻癱瘓。因此也就有了“風電”容量不能高于“20%”的說法,但實際上,國內電網運營企業對風電容量的限制更謹慎,表示“一旦超過5%這個標準,電網系統將受到沖擊”。
“通常人們認為在一個局部的電網中,風電的容量在20%以下,才不至于過大影響電網的調控,”石定寰說,“在很多國家,比如歐洲的丹麥早已經超過了所謂的20%的‘警戒線’,卻依然運行得非常好,而中國目前風電的總容量,距離20%的標準還差得遠而又遠。”
而對于這個問題,也有人認為,中國很難從技術能力更強的歐洲國家獲得借鑒的經驗:歐洲幾個國家的電網是聯網的,在完善的風電量預測的技術支持下,風力發電很容易被消納,而且歐洲沒有國內這樣大的風電場,大部分風電可以實現當地消納。
所以“并網”技術成為瓶頸,而對大部分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來說,盲目追求國際上高、精、尖的技術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如何適應國內的資源環境、政策環境、技術環境才是企業發展的“生路”。
金風科技總裁郭健表示:“現在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大規模的裝機幾百萬、上千萬千瓦設計對電網承受能力有多大,包括低壓穿越問題,能不能有效解決,技術未來發展方向是可靠性滿足入網的標準,并不是大小的概念。”
石定寰透露,目前國家正在修改相關的規定,要求電網全額收購風電,雖然這對于風電行業的發展是一個絕對的利好,但是如果并網技術不能解決,全額收購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浪費。
姜謙也認為,風電產業正處于政策試點階段,上下游的發展不能協調。不少專家認為,這種狀況很可能會造成所謂的過剩,電網建設與電源建設的配套才是風電產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