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過去5年中國狂飆突進的風電產業發展史尋找一個值得銘記的里程碑—它不是在中國西北的戈壁上,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明尼蘇達州。去年1月,三臺由金風科技制造的風機出現在當地的UILK風電場中,這是中國制造的風電設備首次在全球市場上亮相。
自那時起,包括金風、華銳風電在內的多家中國風電設備商掀起了一輪御風疾行般的奔襲之旅,但這卻讓海外市場惶恐擔憂,美國尤甚。過去一年,金風的這三臺風機成了中國出口風機的代表,頻頻出鏡于中美新能源貿易紛爭中。“不論是從工人利益還是企業利潤來講,這將威脅美國羽翼未豐的風電行業。”去年年底,《紐約時報》在《美國風電行業憂心忡忡》一文中寫道。
2010年底,美國正式請求WTO對中國政府向風機制造商的補貼展開調查,認為中國風機制造商是在政府的保護下快速崛起,阻礙了公平競爭。
這并沒有阻止中國風機制造商在美國市場上取得更多成績。金風科技在美國伊利諾伊州還取得了超過100兆瓦的訂單,今年10月21日,項目開始動土建設。三一重工旗下的三一電氣也有收獲:將給美國德州西北部的Ralls風場提供5臺2MW的風機。國家電網旗下的風機制造商聯合動力已經與美國Revolution Energy公司簽訂美國德州9MW項目合作協議,將向后者出售6臺1.5MW的風機。華銳也在今年8月份簽署了四臺風機的銷售訂單,并于10月份全部交貨。
在印度、愛爾蘭、巴西、南非、澳洲等地,許多風電場的招標項目會上,都出現了中國風電年輕人的身影。“中國企業如此快地走向全球市場并不令人吃驚。”維斯塔斯全球副總裁彼德·布隆告訴《環球企業家》。
但現在,一個不尋常的壞消息來了。
今年9月14日,美國超導公司高調宣布在中國對華銳風電提起刑事和民事訴訟,稱華銳以非法方式獲得并使用了超導的知識產權。10月,華銳則向北京仲裁委員會提交了反請求,要求裁決超導賠償華銳風電因其違約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3.69億元人民幣,后來華銳將這一賠償額度又提高到了10.05億元。
超導指控這家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商通過向其前雇員購買設計圖紙的方式竊取了其知識產權,華銳明確否認了這一指控,并宣稱相關技術由其研發團隊獨立研發。西方輿論則不可避免地再一次將之看作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崛起過程中又一個不擇手段的例證。
品格像是一棵樹,而名譽就是樹的影子。盡管尚未最終裁決,但這一風波已顯著影響了華銳的海外拓展步伐。預計全年海外市場銷售收入10%以上將受到波及。
如同其它行業的中國公司在步入全球市場時所遇到的種種質疑和阻撓一樣,中國風電設備商現在也品嘗到了一絲苦澀。證明自己在技術品質和商業規范方面無瑕疵無疑是重要的,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對于在僅僅5年里速成的中國風電設備商來說,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建立自己的產品質量記錄。
與此同時,風機質量事故又在國內市場頻發(詳情請于Gemag.com.cn查閱《風速陡降》一文)。令人擔心的隱憂在于,對這些急速國際化的中國風電設備商而言,如果在海外市場同樣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可能會就此毀掉中國風電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品牌形象。正如豐田汽車、ACER在美國市場曾經領略的教訓一樣,由于初期犯下致命錯誤,導致其花了10年時間才得已重返美國。
金風科技副總裁王海波對此感受深刻。2009年他在澳大利亞考察時,一位當地風電業人士揶揄地提到一家全球TOP5級別的風機制造商“搞砸”了的故事—其風機葉片出現裂縫,并被當地媒體以大篇幅進行報道。對于見慣了國內風機質量事故的王海波而言,這太“大驚小怪”了。“在海外,出一點問題,整個市場就都傳遍了,不像國內你可以修好繼續賣。”王海波告訴 《環球企業家》。這意味著,中國風機過往那種靠維修服務彌補質量不足的做法在海外根本行不通,而這恰恰是大部分中國風機企業迅速做大的模式。